黑咀岭的风

东方一水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cc,最快更新东方一水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黑咀岭是新田县一个村子的名字。

    黑咀岭的风自然、古朴、清新,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:爽。

    那次到新田去参加一个会议,会前安排一个下午的参观。从县城出发,车行14公里,爬上大冠岭,在山的顶部有了一个山间小盆地,盆地里建有一个“外有层峦叠嶂之奇,内多平正宽坦之地”的小村子,叫黑咀岭村,现在叫龙家大院。院子三面环山,前有池塘,有古民居48栋,大都为明清建筑。房屋古朴大方,宽敞适用,不事豪华,很少装饰。街道整齐规整,巷道不见污水垃圾。我们从门楼进去,经月塘、右门楼、敦厚堂、对联走廊、武陵堂,再回到门楼。在门楼下等候那些那些痴迷于古代“中国最美乡村”的同仁。这时,一股清风吹来,绕着木柱从身边拂过去,在这“秋老虎”余威未减的秋末,给人以十足的舒爽,百倍的惬意。有人问我到这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,我随口而出:这里的风好!

    我说黑咀岭的风好,并不是随口胡诌。因为这里的风确实很让人痴迷。

    黑咀岭由于海拔高,地形成围椅之状,风成了这里不可或缺的风景。

    这里的风,是一位丹青妙手。她十分勤奋,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潜心描绘着秀美的大自然;她又特别善解人意,四季分明如期送来人们的期盼。春天,和风拂面。村前的月牙形池塘和撮箕式象形田,水面汪汪,碧波荡漾,塘田边上垂柳依依,一派聚水成财、撮谷进仓的景象。夏天,凉风卷山。在青龙、白虎山上俯视四周,20公里以内的万顷粮田尽收眼底,绿浪翻滚,尽是田园风光。秋天,金风送爽。香樟蔽日,古柏成林,风吹稻浪,丰收在望。冬天,寒风猎猎。吹来了外面世界的气息,吹来了城里人的舒适,在乡下人的内心和思想中盘旋,让安静的灵魂泛起一个又一个涟漪。

    这里门楼有风迎客,小巷有风怡人,就连一栋栋房屋都是依“风水”理论而建“村连幽径拖青黛,门瞰群山拥翠微”我们在村子里穿行,看那“三厅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”风景,每一条巷子都有凉风吹来,带着泥土的芳香,带着森林的清新,带着家家户户古老而又不变的乡村韵味,驱走疲劳,激起穿行迷宫的欲望。

    这里的风,更是一位崇向自然的老人。千百年来,始终如一,不变容颜。她继承“太守遗风”崇向恬淡自然、返璞归真的农耕生活,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。“居同靖节先生宅,家衍零陵太守风”

    黑咀岭有一条“对联走廊”共有“行楷草隶”多种书体的明清对联128副。这些对联把这里的“太守遗风”演绎得淋漓尽致。导游告诉我们,这个村子是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所建。龙伯高是扶风京兆人,生于西汉元年,因具有“敦厚周慎、口无择言、谦约节俭、廉公有威”“八德”为伏波将军马援推崇,被汉光武帝刘秀赏识,后为零陵太守。后人居在隐居之地,传承“八德”遗风。所以这里的对联副副充满了对农耕生活的满足,对隐逸洒脱生活的追求。随便拣几副出来:“酒热喜逢客至,茶多能使诗情”“数椽安息地,三雅待良朋““诗礼相传端本务,耕桑以外不关心”“悦亲戚情话,盼庭柯怡颜”我们都可以感觉古风扑面。

    黑咀岭的建筑和传说,都洋溢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性的光辉。在敦厚堂旁边的一条巷子我们看见了一排奇怪的小窗口,内宽外窄像个个“工”字,谁也不知道做什么用,经导游介绍才知道,叫“灯窗”每到晚上,放上一盏油灯,既照亮路人,也照亮自己。据北京古建筑专家说,这是他在中国看到的第一个有路灯的古村。在龙岳的堂屋里,我们看到了墙上镶着四个不同的“构件”也很奇特。原来是挂东西用的,挂东西时打开,不用时收回去,既不影响整体美观,也不容易伤到人。古人做事事处处想到人,这里的古风是多么的人性化啊!

    这里有一位叫龙吟的慈善家,一生不参加任何党派,只作慈善事业。自1929年以来,他一直担任县救济院院长,并捐出500担稻谷作为救济院的开支费用,还捐款和倡导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龙山学校,是全县有名的开明绅士。土改时被划为地主,不堪压力自缢身亡。但慈善之风被传承下来。这次我们去时,龙山学校只有13名学生,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在讲台上教着汉语拼音“我”、“爸爸”、“妈妈”3个清秀的红色粉笔字写在黑板上,好像在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,传承着黑咀岭村的慈善之风。

    我们虽然离开了黑咀岭,但黑咀岭的风依然在我的耳边呼呼作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