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非烟,六抡闷

独孤意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xs.cc,最快更新独孤意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  有人对笔者说:“其实要超越金庸非常容易,比如我可以说,我的小说封面做的比金庸的漂亮。”笔者回曰:“步非烟连做的封面都比金庸差好几个档次。只是追求纸面上的华丽,卡通似的封面图谱,就如同她笔下幼稚可笑的人物形象一般,如烟似尘,阅过皆忘。”

    在此声明,笔者一连六记闷棍,并非单纯和哪个人过不去,也不是咬住谁不放。人若谓之炒作,我更无语。我写东西本来就是为了赚人眼球的,但句句肺腑之言,皆情发于衷。文人好名,自古皆然,权力、金钱、名利、女色,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,更是人人脸上都罩着个假面具,连和尚也不是真正的四大皆空,六根清静。

    步非烟之放言革命,可说是一时胜利冲昏头脑,笔者谓之曰一种幼稚的张狂,稍有成就后的自满,革命可以,但决不是凭她那点微末道行就能挑起大梁的。她太高估自己了,以为获了几个奖,被所谓的专家学者美言几句,就飘飘然的不知道东南西北了。所谓的“北大才女”、“美女作家”在金庸大师眼中跟本就是如同绵絮一般轻飘,稻草一样的柔弱。想郭沫若何等人物,金庸都谓之曰:“做学问还行,写文章则不怎么高明。”何况汝乎?

    要革命则首先要弄清革命的定义是什么,还有你革命的精神是什么,有哪些方面的创造和突破,具体到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哪些主张。这个北大的老师都教过阁下吧。政治或者军事上的革命,毛主席下的定义是: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不是做文章,不是绘画绣花,不能那样雅致,那样从容不迫,文质彬彬,那样温良恭俭让。革命是暴动,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!”可以说自古以来,举凡革命无不是“寒光影里人头落,杀气丛中血雨喷”无论成功或者失败,都是用无数人的生命和鲜血来做这个赌博的筹码。

    而文学上的革命,在字典里的解释是:“指我国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展开的反对旧文学、提倡新文学的运动。文学革命以反对文言文,提倡白话文为起点,进而反对以封建主义为内容的旧文学,提倡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。”其首先发难者是胡适,他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,提出文学改良要认“八事”入手。同年2月,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,提出了文学革命“三大主义”对封建主义旧文学从形式到内容作了彻底否定,正式树起了文学革命大旗。他们的理论和主张报快得到激进民主主义者钱玄同、刘半农等人的积极响应,而后星火燎原,群起策应,乃弥漫了大半个中国。

    在这里我想弱弱的问一句,步大才女之所谓革命,是自以为写的是白话文,而金庸写的是文言文呢?还是自以为写得多么民主、进步,而金庸写得则多么封建、腐朽,才高举大旗要将之推翻。如果什么都不是,作品比之前辈差得连个谱也没有,突破和创新更半点沾不上边儿,连一点像样的文学主张都没有,只是死抱着被前辈写得滥得不能再滥的“道侠论”张牙舞爪,摇头摆尾,那实在让人为之齿冷。

    当年胡适、鲁迅等人的文学革命,是有其历史之必然原因。而金庸于武侠文学界之无法超越,也是有其历史的必然原因。他的作品足可以影响中国人五百年,而步大才女的作品连五天都影响不了。再问一句,有这个必要吗?有这个资本吗?拿什么和人家叫嚣?真的以为自己是李白、曹雪芹、还珠楼主?那样的人物几百年也不会出现一个,轮谁也轮不到你,可别再做这样的春秋大梦了。我们要做的是在梦境中回醒,而不是要在梦境中迷失。

    文学当然要创新,当然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,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,散发出生命的光和热。可环顾当前的武侠小说,还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缝缝补补,看遍武侠书,找到的还是老前辈的影子,还珠、金庸的盛世可说是一去不复返了,姑自妄论革命,是不是大言不惭了呢?革命是好事,也是坏事,如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于经济、政治体制方面的“革命”于国于民实有大功。而步非烟才女的所谓“革命”我只能谓之曰一种小孩子的把戏。武侠作者千千万,头脑清醒,远见卓识者更不知凡几,难道就你一个人生具宿慧“感受到了上帝的召唤”知道要革命了,所以在北大忘乎所以的喊了出来。别的武侠作者都是傻子,就你是聪明人对吧。革命也得拿出点本钱来,军马、粮草全都齐备,才能举事。你以为自己是周瑜啊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能够“火烧赤壁”是不。那我告诉你,就算“曹操”蠢得像木头人一样,也决不会让你得逞,你用“黄盖”行“苦肉计”那招,绝对不好使。结果只能是老窝被端,致使江南六郡八十一州尽落于曹公之手,自己的宝贝小乔也将被置于铜雀台上,落了个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的下场。“既生瑜,何生亮?”发此慨叹又复何用?我还要告诉你,就算金庸是诸葛亮,你也远远够不上周瑜的道行,妄想三国鼎立,称霸天下,其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,灰飞烟灭。

    还有一点,老一辈人思想见识、哲学思考的高度,经历过的一个特殊时代的积淀,这里面的历史经历,是我们后辈永远无可比拟的。诚如步大才女所说的:“金庸先生的创作大多完成在60、70年代,那个时候的文学还处在五四以来的救亡思潮的影响下,尤其当时的政治状况,让身在香港的金庸先生对中华民族的走向有一种忧虑”但我还是要告诉你,金庸先生有着惊人的荣耀,但同时也背负着莫大的不幸,他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,并且少年丧母,青年丧父,中年丧子,饱尝过战火的硝烟和离乱的岁月,一生在文坛商海中纵横驰骋,经历过无数的大风大浪,乃至多少次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,曾经冒着被投寄炸弹的危险,被视做“汉奸”的羞辱,始终在坚持着正义,在汹涌澎湃的洪流中屹立不倒。他是真正意义上的“一代大侠”而决不是李敖口中的所谓“伪善”而且其对人性深度、厚度、广度的理解,决非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望其项背。他的这种传奇式的人生经历,成就了他小说的不朽传奇。而步大才女你,一个仅读了十几年书的研究生,有何不凡的人生经历可言,至于对人生、对社会、对民族的思考,乃至文化积淀,艺术上的林林总总,你哪有一点过人之处可以和金庸大师相提并论?似此井底之蛙,坐井观天,尚想效雄鹰翱翔于天际,却不问自己有否肋上生翅。你道是独孤某人拿你开刀该是不该?

    最后一句话结束全文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江湖,步非烟的江湖,不过是她一个人的江湖,或者说也是一小部分步迷的江湖,但是金庸的江湖,却是大家的江湖,是近数十年来,大多数热爱武侠的人心中最美的江湖。